Review of 万历十五年

Posted by Enovace on February 20, 2020

点评

万历十五年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的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这句话很好地体现出了黄仁宇“大历史观”,也就是:历史并不是一人一时,或者一朝一世的孤立事件,而是有它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的。而要发现这种联系和规律,就不能拘泥于单独的大小事件,必须将它放在大视野下,才能看得明白。 主要内容: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细的工商业社会和小农社会之间的冲突”,六人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悲剧性。 核心观点: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时候,传统中国的社会组织技术已经在逻辑上走到了尽头,并且陷入了无法进一步演化的困境,导致中国无法完成从古代到现代的跨越。 两个侧影: 一、张居正为什么要改革?又为什么死后成为众矢之的,被彻底推翻和清算? 明朝在万历去世后二十多年就灭亡了。虽不能说明朝灭亡跟万历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万历登基的先后,明朝已经陷入很多困境。如在军事上,明朝政府至少要花费很大精力来应对两个方向的敌人,分别是北方的蒙古、东南的倭寇。在经济上,明朝政府已经陷入经济倒退和财政赤字,朱元璋时期,农业税收将近三千万石。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明朝的农业税收居然下降了23%。收入少了,开销却越来越大。以官员数量为例,朱元璋时只有不到三万名官员,到了万历年间全国有八万多。而且,这八万人的实际收入,比朱元璋时期的官员要高多了。这样下去可不行,所以,在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掌握最高行政权之后就开始改革。 张居正改革最后悲剧收场,需要先了解传统中国的固有国家逻辑是什么。今天说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但对古人来说,治理这么大的国家是一件很头痛的事。云南一个县,距北京两千公里,就算六百里加急快马,一来一回也要几个月时间。皇帝就算再神通广大,也不可能掌握那个县和县令的具体情况,何况全国这样的县有一千多个。 也就是说,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整个国家在今天看来属于半失控状态,否则也就不会出现税收收不上来的情况了。不光明朝是这样,以往的朝代也是这样。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分裂其实就是中央对地方彻底失控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维持国家的基本统一和治理,只能依靠官员的个人素质。而中央政府能做的,就是要不断地强化和提高天下人,尤其是读书人的精神自觉,也就是道德。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记述历史的时候,会对人物进行道德脸谱化的原因。也就是说,传统中国只能以“忠”“孝”“敬天”“法祖”这样的抽象原则指导整个社会,而实际操作还是依赖个人。 这就产生了一个后果,就是道德成了至高无上的话语,只要游离于道德之外的事或人,主流社会都是不接受的。而传统中国的道德标准,其实已经超过了一般的社会标准。比如说,二十四孝里的很多行为是反人性和没有必要的。因为人们认为,只有用超高标准去要求,人们最后才能做到一般水平。 简单来说,我们不期望人人是海瑞,而至少要保证大多数人不是和珅。 张居正改革过程简单来说是两条。一是整顿官吏,也就是对官员进行绩效考核。二是对土地进行管理和监控,如丈量土地、清查流民,主要是打击偷税漏税。因为当时很多土地被隐匿,人口属于黑户,政府收不上来钱。同时,张居正的改革还涉及军事方面的尝试,这个主角是戚继光。 一开始改革很有成果,让国家有了十年的粮食储备。但这种大好局面,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就人亡政息了。不光是这样,连张居正本人也遭到清算,查抄家产,儿子被迫自杀。而主要推翻张居正的,就是张居正的学生万历皇帝本人。为什么?黄仁宇看来,根本原因是张居正的改革内容,和传统中国的固有国家逻辑相冲突。 张居正的改革有很高的技术性要求,比如对官员的绩效考核。表面上看,就是给各个官员设定任务,让他们去完成,但是,怎么对任务进行合理化的制定,既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有效的调控,很容易死板僵化。如一年要抓几个罪犯,要收多少税。所以,可想而知,有很多任务实际上是通过“非正常”手段完成的。为了凑数把没有犯罪的人抓起来,或者强制收税等等。 再比如,张居正要重新丈量全国的土地,很多官员为了彰显政绩,就虚报土地数量。这样一来,多出来的坑,就要百姓去填。也就是说,张居正推行改革,初心虽是好的,方案也基本没问题,但问题是在技术条件没达到的情况下,作为改革的总负责人,他也没有办法掌握和控制改革的具体情况和操作,也就是黄仁宇在书中说的“数目字管理”,而这就一定会引起其他的社会问题。再加上他既然要“改天换日”,就免不了要专断独权,培植自己的党羽,甚至勾结宦官。但这一系列行为,传统的道德体系是不能接纳的。 所以在这样情况下,张居正日后的悲剧,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二、戚继光发明的“鸳鸯阵法”到底是一种军事创新?还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戚继光是在万历十五年年末的时候去世的,在他生前曾立下赫赫战功。但对于这样一位将军的死,朝廷居然没有任何反应,甚至连正式记录都没有,这当然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不过在明朝,被不公平对待的武将,不止戚继光一个。 我国从宋朝就开始重文轻武,甚至有不怕文官贪污,就怕武将造反的说法。明朝就更是这样了,对武将处处不信任,处处限制。比如说,在打仗这件事上,按理来说,应该让统帅掌握所有资源来保证战争的胜利。但是明朝,后勤供应根本不会交给武将管理,甚至按纯军事目的,对后勤进行合理部署,都不被允许。在具体的战争过程里,不懂军事的文官可以肆无忌惮地对将领指指点点。如果武将在当机立断,迅速投入战斗,就是贪功冒进,就是匹夫之勇。如果谨慎行军,注重防守,就会被说成是,畏缩不前,贪生怕死。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效地杜绝武将叛乱,但是代价也许更严重,就是明朝的军队战斗力非常低下。1555年有一股倭寇在南京附近烧杀抢掠,共杀了4000多人。按理说,这应该是一股不小的军事力量,而做下这事的倭寇一共不到七十个,而当时驻守在南京附近的明朝军队有十二万。可见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低到什么程度。所以说戚继光奉命去讨伐倭寇,靠这种军队是不行的,随即开始进行军事改革,也就是重新建立军事组织。 首先重新募兵。招募标准很简单,就是淳朴、听话,所以入选的大多数是农民。训练方法表面上也非常简单,就是事无巨细地对士兵进行组织训练,在具体的战斗训练里,士兵不需要拥有超常的武力,每天都在进行相对简单的动作拆解。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士兵们在战斗里能很好的配合。然后,戚继光在士兵已经能配合良好的基础上,发明了“鸳鸯阵”。 表面上看,“鸳鸯阵”是一套比较复杂的阵法,组成阵法的一共十二个人。一名队长,两名盾牌手,四名长枪手,两个狼筅手,两名镗钯手,还有一名火枪手。盾牌手在队伍最前,负责防御和吸引火力。狼筅手,在两侧,伺机用狼筅,也就是两三米长,带枝叶的毛竹,把敌人扫倒,然后长枪手一拥而上,把敌人戳死。镗钯手和火枪手负责后方守卫。倭寇虽然个人战斗力很强,但是他们习惯单兵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是“鸳鸯阵”的对手。 而其中有一个问题,即阵中有一个人是配备火枪的。当时的火枪,被称为“鸟铳”,也就是欧洲的火绳枪。虽然操作比较复杂,杀伤力也比较有限,但对付散兵倭寇和游牧骑兵,都很有效果。至少比大毛竹做的狼筅有效。在当时,除了鸟铳之外,明朝也有小型的火炮。既然如此,戚继光不大规模地组建火器军,为何要废那么大力气搞“鸳鸯阵”? 早在戚继光之前就有人有过这个想法。名将俞大猷就说过,应该把倭寇堵在海上打,而海战很简单,谁船多,谁武器好,谁就能赢。也就是所谓,“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但说起来简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整个国家的生产模式都要改变。 首先,狼筅、镗钯、刀枪剑盾这些东西,没有精细化的要求,刀砍断了,换一把钝的也能用。所以戚继光的军队有一万多人,却没有统一的后勤,武器、粮食全部靠分散支援。但是,鸟铳就不一样了,它必须要统一化生产,而且对生产标准要求很高。如果达不到要求,或者无法统一生产,就会出现戚继光说的那种,弹药和口径不相符,引火线无法点等情况。但是要实现大规模精细化生产,就必须对人员、材料和经费进行集中管理和调配,成立单独的生产系统。同时,军队也要进行精英化的重组,甚至要重新定义军人的地位。 而这一切,不光是技术条件达不到,文官集团也不允许,因为这样的军队已经超出当时文官集团的理解和控制范围了。所以,尽管俞大猷关于军事建设的设想非常先进,戚继光却只能采取一种更实际、更原始的军事组织方式。而且,尽管戚继光一再妥协,他训练“戚家军”还是需要张居正的支持。所以,在张居正回乡葬父期间,戚继光会专门安排一支鸟铳队护送。 后来,张居正被皇帝和文官集团清算,戚继光自然也被牵连,他被罢官免职。就这样一代名将,最终只能默默死去。

三、书中人物的悲剧由何而来? 这悲剧不是哪个人造成的,而是因为时代的困境。本质就是精细的工商业社会和小农社会之间的冲突。而这个冲突,在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都有体现。简单来说,对于中国这样大体量的农业国家来说,它的首要目的,是要维持整个国家不散摊子。具体来说,就是要想方设法维持社会的稳定,所以只能追求“大约”,也就是差不多就可以了。政治上,用道德这样的抽象原则维持下就可以了,经济上收收农业税就行了,军事上,就算士兵用大刀也不错。 而精细的工商业社会就不一样了,它要求的是精细和明确。比如,在政治上,英国女王和首相分工明确,一个是国家象征元首,一个是行政总长,互不干涉。在经济上,国家要掌握每家每户每个人的收入情况,以此来控制国家税收。在军事上,集中社会资源,组建一支现代化的职业军队。 所以,黄仁宇才会在书里反复提到“数目字管理”这个概念。如果不能完成数目字管理,无论张居正和戚继光多么天才,都不可能改革成功,他们只能成为时代冲突的悲剧。他们和万历皇帝都是在夹缝中生存,而申时行、海瑞和李贽就更是处在夹缝中的夹缝。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实现“数目字管理”谈何容易,马再快一天也只能跑六百里。所以,在1840年,鸦片战争的现场,我们仍然能看到以上的种种困境。 最后,作为一部畅销的历史著作,争议肯定也不能避免。本书的争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重判断,轻解释”,黄仁宇在书里,会进行大量的场景和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这样的写法当然非常好看。但具体的场景是什么样的,往往有据可查,不过人物的心理却少有依据,这算是历史研究的大忌。也是很多人把黄仁宇看作“旁门左道”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争议,是来自于它对中国的“历史观”。黄仁宇虽然是中国人,但是他的学统却是纯正的西方学统。从本书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对中国历史的批判,这种批判不仅仅是针对明朝,而是针对历史上的中国。另外,诸如“数字化管理”“现代性”这样的词汇,都是典型的西方语境。但就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就算是在1587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行政和社会组织技术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一技术虽然有许多瑕疵,但让传统中国维持了两千多年。

第一章 万历皇帝

狼奔豕突

竦惧

法无可逭

天语纶音

修葺

优伶

视为畏途

迹近荒唐

御宇

解决人民的温饱才是皇帝最基本又最重要的事务,至于宫女珠玉玩好的事不值得皇帝亲受。真个是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他又针对万历关心宫内妇女喜欢珠玉玩好一事,指出为人主者,应当随时注意天下臣民的衣食,至于珠玉玩好,饥不能食,寒不能衣,不值得陛下亲垂关注。

相埒

趋奉

乾纲独断

皇室的情谊不同于世俗,它不具有世俗友谊的那种由于互相关怀而产生的永久性。

指风从地上产生出来,开始时先在青苹草头上轻轻飞旋,最后会成为劲猛彪悍的大风,即是说大风是自小风发展而来。后来喻指大影响、大思潮从微细不易察觉之处源发。

青萍之末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相关所有人的共同习惯和利益,决定了推动一件事情的难度。他深知我们这个帝国有一个特点: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看它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扰,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

烜赫一时

揭橥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东厂直属于司礼监,下辖锦衣卫

东厂下设镇抚司,凡属触犯皇帝的案件和牵涉到官员们的刑事案件,这个镇抚司同样具有讯问以至拷打之权。

形式化的政府中,表面即是实质。

凡是一个人处于困境,他就不愿放弃任何足以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即使这种可能性极为渺茫,没有根据,他也要把它作为自己精神上的寄托。

溽暑蒸人

道德不过是借口,问题的症结是廷臣的安全感。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

帝国在制度上长期存在的困难:以熟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他们不可能改进这个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保障人权。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

民间制造奢侈品,诸如忠靖凌云巾、宛红撒金纸、斗糖斗缠、大定胜饼桌席

我们的帝国缺乏有效的货币制度和商业法律。这两个问题不解决,高利贷就无法避免。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在军队以外,人们所重视的是安详的仪表、华丽的文辞、口若悬河的辩才以及圆通无碍的机智。——总而言之,和他已经取得的能力恰恰相反。

《中国兵器史稿》图版及《大明会典》

以藤牌、毛竹、铁叉作为标准武器,表现了戚继光的部队仍然没有脱离农民气息。

俞大猷要求建立现代化的海军以拒敌于国门之外,作战的目的,则在消灭国际贸易,也和世界历史趋势相反。

张居正去世以后,他一生的经营大部付之流水,惟有在这边墙上林立的堡垒才是他留下的永久性的贡献。

伯爵。而这一高位,除了照例授予皇帝的岳父以外,只有建立了匡危扶倾的不世殊勋才能获得。

戚继光的天才,在于他看准了妥协之无法避免;而他的成功,也在于他善于在技术上调和各式各样的矛盾。妥协的原则,是让先进的部门后退,使之与落后的部门不至相距过远。在组织制度上没有办法,就在私人关系上寻找出路。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可不敢乱讲,现在的话,可都是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呢,是吧?即做官的目的本来就是名利。他的诚实在于能够坦白承认这一目的,而不打出去绝私欲、为国为民等等高尚的幌子。

仁就是一种强迫性的力量、行动的最高准则、超越人世间的品质,也是生活唯一意义之所在,简直和道家的“道”殊途而同归。

《四书集注》,是明朝、清朝两代士人规定的教科书,也是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把具体和抽象混为一谈的方法,是中国思想家的传统习惯,也合于他们一元论的宇宙观。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看到一件事物,这种事物就不是孤立的,不可能与环境隔离。他们着重于事物的功能。一件事物具有特性,就是因为它和其他事物发生了关系。

用类比以说明主题,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常常使用的方法。孟子以水之就下比喻人之性善,其实人性与水性并没有联系,所谓相似,不过是存在于孟子的主观之中。

宇宙间各种事物的“有”,完全出于个人心理上的反映,比如花开花落,如果不被人所看见,花就与心“同归于寂”。所谓天理,就是先天存在于各人心中的、最高尚的原则。忠孝是天理,也是心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观念。

良臣之悲莫过于他知道国家弊病根源,但惟独自己再也没办法解决它。

当时申时行的健康情况已经不佳,但仍然挣扎着北向行礼如仪。他在奏本里表示感谢说,祝贺寿辰的圣旨已经供奉保存,以为子孙传家之宝,银缎则全部璧还,因为他无颜接受这样隆重的礼物。他身为皇帝的蒙师和首辅,但是未能克尽自己的职责

我们冠故事角色以神之名,他们都是超越人性的存在,如佛陀、真主和上帝。

有“阳”则有“阴”,既有道德伦理,就有私心贪欲。这种“阴”也决非人世间的力量所能加以消灭的。

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宋 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经筵

海瑞标准过于严苛,他人不如,他人打心眼里服气,但他人做不到。

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这就是说,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

做人做事,扪心无愧即可,不是所有人都能更成名就,但活的尽力还是能做到的。

他自信他在执政期间的所有措施均出自诚意,这一大前提使他扪心无愧,至于成败利钝,那又并非他个人的力量所能左右。

海瑞法则: 凡是在诉讼中碰到可疑的案件,与其使当兄长的委屈,不如让他的弟弟委屈; 与其让当叔伯的委屈,不如让当侄子的委屈;与其让贫民委屈,不如让富民委屈;与其让愚直的委屈,不如让刁顽的委屈。 如果案子是争产业的,与其让小民委屈,不如让乡里做官的委屈,来拯救流传下来的弊端。做乡官的用计来夺取老百姓的田产和债权,用假的地契来侵夺地界威逼老百姓,无所不做。为了富不仁义,天下都是这样。所以说是救弊。如果案子是争谁说得错,与其委屈乡官,不如委屈老百姓,这是为了让当官的体面。

这斟酌的标准是: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如此“无为而治”的天下不乱,还是要归功于庞大的职能体系,每年的例行事务还照常举行。就像现在的大公司,创始人在与不在已经产生不了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于是有良心的官员觉得无法执行他们的任务,只好提出辞呈。万历以同样的态度对付这些辞呈,既不援例慰留,也不准离职。有的官员在忿怒之余径自挂冠而去,吏部建议对他们追捕而加以究问,万历同样还是置之不理。到他临朝的后期,一个文官自动离职就意味着一个名位已被废革,因为不再有人补缺。

唾面自干: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形容受了侮辱,极度宽容,以容忍化解矛盾。

唾面自干

大多数文官以中庸之道为处世原则,标榜稳健和平。

我们帝国的文官,则一贯以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作为施政的前提,如果事情弄到动用武力,对他们来说就是失败的象征。他们具有一种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上自国家,下至个人,不能把力量作为权威。如果一个地区有什么特殊的经济利益,那么就应当加以压抑而不是提倡。

中下级文官的任命,用竹签决定,开了眼。

部把候补人员的名单全部开列,一个官员除了不得出任原籍的地方官或其父子兄弟的上下级以外,他将要出任什么官职,决定的因素不是他的道德或才智,而是出于与事实无关的一根竹签。

分离,离散。

睽离

[zhēn] 劝告;劝戒:~言; 古代一种文体。

箴言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如果将领当机立断,指挥部队迅速投入战斗,那是贪功轻进,好勇嗜杀;要是他们暂时按兵不动,等待有利的战机,那又是畏葸不前,玩敌养寇。兵士抄掠百姓,该管的长官自然要受到处分,然而事情的背景却常常是军饷积欠过久。军饷由文官控制,然而一旦发生事故,他们却可以毫不承担责任而由将领们代人受过。

国人的面子问题是外国人难以理解的,推脱、婉拒、客套等等虚伪的行为极富有中国特色。

到第三次,他才以群臣所说的应当以社稷为重作为理由,勉如所请。这一番推辞和接受的过程,有条不紊,有如经过预习。

[gǔn] 机器上圆筒状能旋转的东西。

舢板(舢舨),一种木结构小船,也叫“三板”,原意是用三块板制成。

舢板

每个人都有他的难言之隐,皇帝也是人,皇帝也不例外。

因为本书论述万历,本在于说明皇帝的职位是一种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机构,而每一个皇帝又都是一个个人。

类似宗教的教士们解释你为什么有罪,为什么你要受苦,文渊阁这里是用经典里的道德压制,基督和穆斯林使用教义里的上帝和真主一样。

它所做的事,就是以抽象的原则,施用于实际问题,或者说把实际问题抽象化。例如经过皇帝批准,人事有所任免,文渊阁公布其原因,总是用道德的名义去掩饰实际的利害。因为本朝法令缺乏对具体问题评断是非的准则,即令有时对争执加以裁处,也只能引用经典中抽象道德的名目作为依据。

[ān liàn] 有经验,熟练。

谙练

万历两母:嫡母陈氏仁圣皇太后,生母李氏慈圣皇太后。

把“仁圣皇太后”的尊号上赠给他的嫡母隆庆的皇后陈氏,把“慈圣皇太后”的尊号上赠给他的生母隆庆的皇贵妃李氏。

条条框框的限制加上身份地位的显赫,使得皇帝说的话不可随意,必须要端着,把百姓眼中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但是在万历登极以后,根据皇家的习俗,一种无形的距离就存在于太后和皇帝之间,使母子之间的天性交流变得极为不便。

有时并非一定要看到什么惊天变动才算做了些什么,保持原样、相安无事也许就是最大的成绩。

其实当时危机并未消失,只是依靠他处理得当,才未酿成大变。

缺乏权利上的后盾,仅有矛刺不了多久;缺乏道德上的真正的正统,别人会以牙还牙。

更何况当日两万名身穿锦袍的文官,作为一个整体,已经丧失了评定善恶的标准,仅凭这几十个自诩为品德优秀的官员,反倒能订出一个大家所承认的标准?这几十个官员尽了很大的力量,要重新建立一种能为别人所承认的道德伦理,结果却事与愿违。

饱经沧桑世事,看透人间红尘。为官且贤者,五十精疲力竭为最多,若再无可献之策,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引申到职场也如此,防不胜防。

,申时行52岁,他已感到未老先衰。几年之前,他即已鬓发苍苍,现在身为首辅,位极人臣,又有张居正前车之鉴,为什么他对一切还要那么认真而不听其自然呢?

宏观设想是好的,各司其职各自分工,但微观上来看,没有一家会心甘情愿代代出一个男孩去前线送死。

我们这个帝国在名义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常备军,人数多达二百万。 但是这种假想的逻辑并不适用于现实。本朝的军制规定,常备军由二百万“军户”提供,每户出丁男一人,代代相因不变。

故事讲得好,人心不乱跑,天意是个啥,先皇下的套。

皇帝以一人而君临天下,具有最高的权威,实因天意之所归。天意必须通过亿万臣民的信念而体现出来。

人怕出名猪怕壮。另外成了名士而不愿尽义务,这很符合他只为逐私利的动机。

按照当时的习惯,他一旦回到泉州,他所需要照顾的决不能仅止于自己的家庭。他是族中有名望的人物,又做过知府,那就一定会陷入无数的邀劝纠缠之中而不可自拔。

故事使智人相互认同,进而促进大规模协作,合作所爆发的力量也是一个人看来不可想象的。

如果所有参加典礼的人都相信这种象征,而决心以行动促其成为现实,这又是何等壮大的力量!

在南京博物院里见过这种青黑色的常服,周围的人说皇上平时就穿这个啊😀

在不举行仪式的时候,皇帝的常服则是青色或黑色的龙袍,上缀绿色的滚边。

约等于太守,官位于尚书之下,侍郎之上。

府尹

创业祖先不断劳作——自奉俭约,积铢累寸——巩固自己耕地所有权——获得他人耕地抵押权——逐步上升为地主。这一过程常常需要几代的时间。 经济条件初步具备子孙才有受教育的机会,同时母亲和妻子的自我牺牲必不可少。

表面看来,考场内的笔墨,可以使一代清贫立即成为显达,其实幕后的惨淡经营则历时至久。

这让人联想到如今的买房,两个家庭的祖上几代克勤克俭积蓄一辈子,让一对接受者有了首付……

经过多年的奋斗而取得的荣誉,接受者只是一个人或至多几个人,但其基础则为全体家庭。因此,荣誉的获得者必须对家庭负有道义上的全部责任,保持休戚与共的集体观念。

这种经济上的利害关系被抽象而升华为道德。

一个人读书中举而后成为官员,如果认识到他的成功和几代祖先息息相关,他就不能对他家族中其他成员的福利完全漠视。何况这种关心和帮助也不会全是无偿的支付,因为没有人能够预测自己的子孙在今后不受他们的提携。

一流学校抓学术,二流学校抓纪律,三流学校抓卫生。

负责纠察的御史开始点名,并且记下咳嗽、吐痰等以至牙笏坠地、步履不稳重等等属于“失仪”范围的官员姓名,听候参处。

领导对部下的喜爱和赏赐应该表现慎重,否则优秀下属可能会被嫉妒从而被祸害,不便于管理全局;若明晰此后果而后捧杀下属,则也是很厉害的手腕。

这种特殊的宠信使别人因羡生妒,给他执行皇帝和百官的联络职务增添了困难。申时行纵然以长厚著称,但官员们决不会愿意这个位极人臣的首辅再立下拥立太子的新功。

明代臣子心情复杂之处:你活着时骂你恨你批评你处处针对你,你死了我伤心不已,国亡了我跳海陪你。

皇帝业已升遐,新君不日即位,你老先生乃是忠臣,一定会得到重用。海瑞听罢,立刻放声号哭;号哭之余,继以呕吐。

第六代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遭遇土木堡之变被瓦剌抓的那位,之后其异母弟朱祁钰景泰皇帝登基,遥尊其为太上皇,景泰八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使正统复位。

只是在第六代的正统皇帝登极时,由于他也只有9岁,所以朝中才另作新规定,早期以呈报八件事情为限,而且要求在前一天以书面的方式送达御前。

如今我们也不能把读书、工作、买房这条路视为当然,但我们还能怎么做才能活出自己,摆脱这张既有的网呢?

他在重新考虑生命的意义,重建人生观之余不能再墨守成规。也就是说,他不能把读书、做官、买田这条生活道路视为当然,也亟待摆脱由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集体观念。

博个后世忠臣的飘渺名声,断了今生远大的实在前程,这名声也不是很响亮,也没被广大后世人民铭记于心。如果是我绝不这么做,当时的儒学洗脑着实厉害。

这位上书言事的官员在事后被革职为民,但在文官们看来,这种牺牲决不会是没有意义的。此人既已博得了忠臣的名声,而他的计算如果正确,他日复职加官,也是意中之事。

自古至今,无论自己还是家人,健康都应是摆在第一位的,古时父母不健康就回被迫丢官,自己不健康再大的官也白搭,现在也是一样,自己在外打拼,父母如果突然一病不起就像是带病打仗期间后院起火。 怕的是有命争斗,没命消受。

但是不出一年,第二位张阁老的父亲也不幸去世。当时自然不能再来一次“夺情”,张四维只能离职丁忧。在此离职期间,申时行代理首辅。但是张四维本人在居丧将要满期的时候又突然患病,而且一病不起。以前较申时行资深望重的大学士马自强和吕调阳也已病死,这样,命运就把资格最浅的大学士申时行推到了最前面。

肚里有料,身法轻妙,为人低调从不炫耀。

王世贞所作《内阁首辅传》称他“蕴藉不立崖异”,就是说他胸中富有积蓄,但是不近悬崖,不树异帜。

有时我们做事只要后果却忘记前因,想要达成某个目的的同时不要忘记先决条件的变更。

作这样评论的人完全忽略了申时行的性格和他的处世方针。正由于态度温和,申时行才获得皇帝的信任并建立了亲切的关系。

知人知面不知心,防人之心不可无。

其次轮到了二辅许国。多年来他和申时行在表面上似乎同心协力,这一事件暴露了他对申时行的嫉忌,而他故意公开申时行的秘密揭帖,说明了他的秉性并非忠厚,这种人自也不应在御前担任要职。

诰敕:朝廷封官授爵的敕书。

诰敕

这是古代的kol,还带打赏的那种。

在李贽被任为姚安知府之前,他已经享有思想家的声望,受到不少文人学者的崇拜。这些崇拜者之中有人后来飞黄腾达,或任尚书侍郎,或任总督巡抚。李贽得到他们的接济,即使不算经常,但也决非绝无仅有。

由奢入俭难。把海瑞这么个大清官放在这么个富庶的地方,这才是性格的不和。

自条约公布之日起,境内的若干奢侈品要停止制造,包括特殊的纺织品、头饰、纸张文具以及甜食。

万历信佛,其实朱元璋和朱棣两朝,都有佛门高僧辅佐政事。当年还是燕王的朱棣,正是靠庆寿寺僧人道衍即姚广孝的帮助才夺得了帝位。 万历的生母慈圣太后,生前多次捐献银两修缮佛庙,万历和郑贵妃邂逅之后,也时常双双到佛寺进香,以求佛祖保佑他们百年之好。 明代君主对佛教的崇拜,是否与他们的祖先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当过和尚有关,尚无结论,但这方面的因素至少会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

万历也很清楚,无论他多么宠爱郑贵妃和常洵,这废长立幼一举决不会被廷臣所接受,如果公开坚持自己的主张,最后势必引起大规模的流血,这是与他所崇奉的佛教宗旨相违背的,而且流血之后也未必就能如愿以偿。基于双方的这种考虑,就形成了暂时的僵持局面。

弥患补阙:弥:消除。补阙:引申为弥补缺漏。消除祸患,弥补缺漏。

弥患补阙

有过先皇的成功先例,以后的事情就变得合法合理。

立长而不立幼,只是传统的习惯而不是强制性的法规,这在永乐登极之后更为明显。他以太祖洪武皇帝第四子的身分,用“清君侧”的名义,从他的侄子建文皇帝手中夺得了皇位而根本不考虑他的二哥和三哥两房的优先继承权。所以在二百年之后还要坚持继承皇位必须按出生次序,就等于否定了永乐皇帝的合法性。

将文官简单看作当权阶级,并觉得真正的执政者皇帝则将文官看作参谋工具,实际上都有失偏颇。 绝大多数文官构成了一支社会力量、一个利益群体,希图通过他们上传下达推行政令,则必须先满足他们的利益,找到国家、皇帝、百姓、官员平衡并实现共赢。

所以说来说去,施政的要诀,仍不外以抽象的方针为主,以道德为一切事业的根基。朝廷最大的任务是促进文官之间的互相信赖与和谐。此亦即鼓舞士气,发挥精神上的力量。

zhào shǐ,发端,开始。

肇始

“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难”。张居正在位的时候力压整个文官集团,这些都是小皇帝看不到的,等到小皇帝自己挥袖子开始干的时候才知道难处。这也是人治的问题所在,必须依赖于一个高效、专权并且近乎完美的执政者而不是固定的制度,短期内人类都难以摆脱这个桎梏吧。

但就在这前后,万历已经发现他想做的事情统统不能做到,于是他想励精图治的念头就一天天减退。

疑:不能确定,没有肯定的意见,不相信,或因不信而猜度、怀疑。 窦:孔,洞,点。 疑窦:可疑之点。 丛生指聚集在一起生长。 指有许许多多疑点产生,十分怀疑而产生不信任。

疑窦即生

抢占道德制高点,你不采纳我就是你不对;你处罚我还是你不对,而且我的同伴会群起而攻;你弄死我我还能落得个忠臣的名声,在这个时期当臣子真是稳赚不赔。

有一本奏折上说,如果皇帝不接受他的意见,天下臣民必将视之为无道,而列祖列宗也必将痛哭于九泉。皇帝刚刚批示说此人语无伦次,应当降级外调,另一个人跟着奏上一本,内称皇上的朱批不甚合适,那位进谏的人乃是忠臣,不但不应降级,而且应当表扬奖励,以表现虚怀纳谏的人君风度。

历史的每个人,都有他当时不得不那样做事的原因,理清脉络,看前因后果。

要影响全体文官,申时行必须首先提供自己的诚意。他宁可被目为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他坚持他调济折衷的原则。

纵使在法律上有可以左右迁就之处,但在坚持传统观念的臣僚心目之中,却早已不直于纲常伦理。臣僚们从来没有听说法律的施用可以与圣贤的教导相违,即使是皇帝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在这样强大的道德和舆论的压力之下,他在公开场合不得不发表违心之论,否认他有弃长立幼的企图。

本朝不是以法律治理天下臣民,而是以“四书”中的伦理作为主宰。

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乞骸骨

那时候的自耕农都这么有经济头脑的?这比今天一有钱就扔到余额宝里的风险要大得多。

一个自耕农如果稍有积蓄,他就会设法把积蓄贷之于亲戚邻舍以取得利息

明代一五二七年起补服图案: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雀、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xī chì)、八品黄鹂、九品鹌鹑 武官一二品狮子、三品虎、四品豹、五品熊罴、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都御史、风宪官用獬豸 乐官用黄鹂 杂职用练鹊

官员们的品级由“文官花样”表示。此亦即西方人所称Mandarin Square。

司礼监最大的头子是掌印太监,其次是秉笔太监,掌印太监只有一人,秉笔太监有多人。

司礼监太监,也就是宫内职位最高的宦官。

大伴冯保是有给慈圣打万历小报告的权利的。

因为慈圣太后教子极为严格,如果大伴作出对皇帝不利的报告,太后一怒之下,皇帝就会受到长跪的处罚,有时竟可达几个小时之久。

獬豸(xiè zhì):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獬豸

三法司,即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三个官署混合组成的法庭,通常只受理复审。

所谓三法司,即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三个官署混合组成的法庭,通常只受理复审。

对于成熟的文官,皇帝最好是个傀儡,皇帝越无能,越显得臣子的精明,或者说有道德,越容易青史留名。至于这无能的皇帝,给他一个明君的称号。

开国之君主创建了本朝,同时也设立了作为行政工具的文官制度,而今天的文官却早已成熟,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个性平淡的君主作为天命的代表,其任务就是在他们的争端无法解决时作出强制性的仲裁。他们要求这位守成之主与日常的生活隔绝,在仲裁争端中不挟带个人的嗜好和偏爱以引起更多的纠纷。

根据明史记载(卷六十九志四十五选举一),选举之法有四,即学校、科举、举荐和铨选。 其中学校教育人,科举选拔人、举荐招揽人、铨选提拔人。 作官的以科举为最上一等,由学校直接任官的为次一等,其他的最次,属于杂流。铨选是做官以后的考核。 学校分为两种,一种是县学,一种是国学,只有国学的学生可以做官,国学的学生统称为监生,但进入国学有几种方式。举人(举监)、生员(贡监)、品级官员子女(荫监),捐钱(捐监),以上各类还有细分,这里就不说了,有兴趣可以自己查。例子这里提供一个,洪武二十六年,提拔刘政、龙镡等六十四人为省布政、按察两使。 举荐制从开始到最后变化很大,没有一定的章程,但明史中还是记载了很多通过举荐为官的人,特别是明初,其中有刘基。 铨选是官吏选拔。

文官绝大多数由科举出身。

每一个历史人物,做的每一件事,都有他当时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

万历皇帝以他的聪明接触到了事情的真相,明白了自己立常洵的计划不能成功,就心灰意懒,对这个操纵实际的官僚集团日益疏远,采取了长期怠工的消极对抗。

现在就很难看到这种场景了,一个人被哈佛通知录取,其家底大多比一般人殷实、背景较常人出彩。

所以一个人的进学中举,表面上似乎只是个人的聪明和努力的结果,实则父祖的节衣缩食,寡母的自我牺牲,贤妻的茹苦含辛,经常是这些成功的背景。

悱恻:内心悲苦凄切的;忧思抑郁。 凄美动人,略有淡淡忧伤的美丽。

悱恻动人

宴: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讳辞。

宫车宴驾

掩袖工谗:嫉妒 背景:郑袖有一次就对这位楚王宠爱的美人说:“大王非常喜欢你的美貌,可是不喜欢你的鼻子,你要想得到大王的长久宠爱,以后见君王时,最好把鼻子掩住。”这位美人听了后深信不疑,就按她说的去办。楚王对此大为不解,就去问郑袖原因何在。郑袖装出欲说不说的样子:“我知道但是不能说”,在楚王的再三追问下,她才说:“这位美人是厌恶大王您身上的臭味”。楚王听后,非常生气,马上下令把这位美人的鼻子割掉。 从此之后,掩袖一词成为嫉妒的代名词。唐代骆宾王在《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写道:“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用掩袖来比喻武则天就是此意。

袖工谗

万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但依海瑞这脾气,也没打算日后好好相见。

在提出辞职的奏疏中,他痛斥“举朝之士,皆妇人也”。这种一概骂倒的狷介之气,使他在文官集团中失去了普遍的同情。

国家法律不能在吴地得到贯彻执行由来已久。海瑞公您骤然用法律来严格要求他们,他们无法忍受也是正常的。谣言散播,听者惶恐不解。鄙人忝居国家要职,参与中%央的重大决策,而不能为国家奖励奉公守法的大臣,平息浮夸不实的议论,实在是为此感到深深的愧疚。

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堪也。讹言沸腾,听者惶惑。仆谬忝钧轴,得参与庙堂之末议,而不能为朝廷奖奉法之臣,摧浮淫之议,有深愧焉。

信息都是有时效性的,尤其是重要信息。

但就在张鲸将去未去之时,尚有一个下级官员不知道皇帝已经屈服,竟然又上了一个奏本,说张鲸如此难去,想必是皇帝陛下也接受了他的贿赂。这种无礼的奚落使这位官员挨了六十廷杖,但是年轻的皇帝却为此而更加心灰意懒。

将在谋不在勇,兵贵精不贵多。

他们不断地以寡敌众,击败了数量上占优势的中国官军,而中国的农民造反,却大抵缺乏这种能力。

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推己及人

皇城内有驰道和人工湖,驰道给皇帝跑马玩,人工湖挖给皇帝游览。

皇城内有驰道和人工开凿的湖泊,以备驰马划船和其他游览之用。

勤俭笃实:勤俭:勤劳节俭。笃实:指忠诚老实;实在。

勤俭笃实

日臻:意思是一天天走向;渐渐变得;越来越…。淳厚:指淳朴敦厚。

日臻淳厚

枣梨:指代雕版印刷。古人以梨木、枣木为雕版刻书的上选材料。

刊诸枣梨

让坏孩子不敢犯错,让好孩子有归属感,这还算低标准嘛?

“不肖者犹知忌惮,而贤者有所依归”。达到这个低标准,已经需要一番奋斗

格色的村民要是搞不好乡亲关系,一味我行我素很有可能会被检举到边疆充军,但这种人到了边疆军队里就能有所收敛嘛?我表示怀疑。

主持者在这一场合还要申饬行为不检的村民。如果此人既无改悔的决心而又规避不到,那就要被大众称为“顽民”,并呈请政府把他充军到边疆。

shēn chì 1、整饬;整顿。2.告诫。3.饬令;指示。4.斥责。

申饬

原意指拉着胳膊,比喻有人从旁牵制,工作受干扰。

掣肘

承平日久,民佚志淫。 承平:太平。日久,时间长。 说太平的时间久了。 民,指人民,引申做人们的思想、品位。佚,同“逸”,在这里有放纵、放荡的意思。 志,本义为志向,心之所向,这里有向往、好奇、期盼的意思。 这句话的出处是《初刻拍案惊奇》的序,原文是:近世承平日久,民佚志淫。一二轻薄恶少,初学拈笔,便思污蔑世界,广摭诬造,非荒诞不足信,则亵秽不忍闻。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淫,是指的荒诞亵秽的内容。 那么整句的意思翻译过来大概是:近年来,太平日子久了,人民趋于安乐放纵,总是喜欢一些稀奇下流的东西。

承平日久

也作因循坐误,因循:沿用旧办法不改。坐误:致使事情被耽误。指情况发生了变化,还是沿用旧办法,致使耽误了事情。

因循贻误

证据挖掘难度大于事态严重程度时,下级提出辩护才是有效用的。

周密的调查既费周折,而如果受罚者又提出证据为自己辩护,如所出事情,在他到任之前滋生,或者其差错在于邻府邻县,或者由于上级指示错误,则法庭也无法结案。

皇帝每天批的本章大致分两类:第一种是题本,由各衙门送上来的例行公事,没什么好说的。 第二种就是引发争论的奏本,以京官个人名义提上来多数超出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建议,先统一送到管门太监手上。 奏本的保密程度决定了皇帝的权利集中度以及耳目灵通程度。

皇帝一天要批阅二十至三十件本章。这些本章都写在一张长纸上,由左向右折为四叶、八叶、十二叶不等,因而也简称为“折”。本章的种类很多,式样、字体大小、每叶字数以及行文口气等都因之而各不相同。

这种缺乏组织的财政制度弊病在于缺乏弹性,不能适应环境而调整。

洪武末年五千名金吾卫军士的军饷不是由国库支出,而是指定应天府内五千个纳税人把他们应交的税米直接送到这五千名军士的家里。

六部是行政执行机关,而六科则是监督机关,六科给事中纠六部之弊误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兵部为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类似今天的国防部,中央军委及其各军事机关。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类似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六科廊房

宦囊:为因做官而得到的财物。充裕:指富足宽余。

宦囊充裕

京官对这种考核总是战战兢兢,因为一旦得到一两个不良的评语,则一生事业可能立即付诸东流。 如此严厉的考察行动逼着文官相互取暖,组成利益共同体。

本朝历史上最严格的数次考察,曾使两千多文官停职降级。在当政者来说,没有这样的办法,朝廷上就无法去旧迎新;在被考核的文官来说,这样大批的斥退的确令人寒心,于是他们更要互相照顾,以作为保护安全的必要手段。

想当一个“好”球员,就要自己成为裁判。

考核者既然接受了被考核者的津贴,还哪里谈得上一切秉公办理呢?

内阁先将拟定的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代替皇帝拟定指示,皇帝签个字儿就算批准了。 清代设军机处后,重要奏章改用奏折,此制遂废。

票拟

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管皇帝的朱笔,皇帝下命令,他们就开始写,省了皇帝的机械重复运动,擅用朱笔是矫诏,判死刑。

按照惯例,皇帝仅仅亲自批写几本,其他的批写,就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朱笔代劳。这朱笔所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朱笔,就是“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

渝:变。一生自始自终一直不变。

终身不渝

与时俱进不光是一个人改秉持的准则,也是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一个帝国该秉持的。

说得严重一点,后者已不是一种好现象,而是组织机构违反时代,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推陈出新的结果。

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和衷共济

不给人活路就触及到人民的血线,饿着肚子的人民还管你什么条文规定?

政府缺乏资金,农民无法从政府机构获得低利率的贷款。当时民间的借贷机构是当铺,贷款利率之高自不待言;即便是亲戚邻右的贷款,也决不会温情脉脉地降低利率。既然如此,政府所规定的限制高利贷的条文就只能是一纸空文。

初中的成语,意思是啥都快忘了。 尸位:占据着职位而不做事。不做事而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 约等于占着茅坑不拉屎。

尸位素餐

皇帝阅览文书为乙览。

乙览

jiàng chù 贬退废黜、贬职

降黜

chǐ duó 依法剥夺 出自“必先褫夺其衣冠,以正其身”

褫夺

讪:讥刺,挖苦。是指故意讽刺君上,表达自己的忠诚为国之意。

讪君卖直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

经过这种种争论,加上年事日长,每天攻读史书也可以从中借鉴前代的教训,万历皇帝终于逐渐理解了问题的症结。

有时,杀了直谏的文官就是成全了他们,他们是抱着必死的心呈上来的奏折,要的就是一个死后流芳百世。

有些文官熟读诗书,深知百世流芳之说。他们可以找到一个题目,宁可在御前犯不敬之罪,今日受刑,明日名扬史册。这样的做法,说明了忠臣烈士的名誉,确乎是一种高贵的商品。

谓定衣服之制,示天下以礼。后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安居垂裳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尚且值得钦佩,不知不可为决意为之则更有开拓精神,无论动机和结局如何,海大人这种肯碰钉子啃螃蟹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

海瑞的干预土地所有权,其伦理上的根据和法律上的是非姑且置之不论,只说他以个人的力量,只凭以不怕死的诤谏得来的声名作为资本,而要使整个社会机器停止转动,也就无怪乎不能避免“志大才疏”的评语了。

缄口不言:形容畏惧权势,言语谨慎,怕招惹是非,应当说的而不敢说或不愿意说。

缄口不言

嘉靖、隆庆与万历初年,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之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尤其是掌握票拟权,次辅不敢与之抗衡。在内阁之外,内阁首辅也已成为文臣之首,并能有力地影响六部,张居正还尝试通过考成法以使对六部的控制得到制度化。张居正之后,内阁首辅权力趋于衰落。

这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皇帝在圣旨中也明确规定他们的职责是辅助元辅办事。

大干物议:干:冒犯;物议:众人的议论。引起众多的议论或引起舆论的不满。

大干物议

民间本就没多少银子,还有人民不断在积蓄,导致了市场上通货更少,更加速高利贷的发展,这一切都是因为无能的xx铸不出实用的铜钱,以及没有配套的税收体质给予其资金保障。

以上种种因素刺激了高利贷者的活跃,而追本溯源,却依然要归之于政府的无能。

燕安怠惰:优游岁月,燕安怠惰。燕安:安适满足。怠惰:偷懒,撒懒的意思。

燕安怠惰

如今最优解法是跟着D的大旗走,旗指向哪边,咱就往哪使劲。

本朝法律的重点在于对农民的治理,是以很少有涉及商业的条文。合资贸易、违背契约、负债、破产等等,都被看成私人之间的事情而与公众福利无关。立法精神既然如此,法律中对于这一方面的规定自然会出现很大的罅漏,因而不可避免地使商业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张、冯二人掌管着大明这个快见底儿的水缸,虽然明面上确实管理的很好,但定是私接了不少水。

不过是把大伴冯保的指示告诉元辅张先生,又把元辅张先生的票拟按照大伴冯保的建议写成朱批。

冲龄:幼年

冲龄之际

以为皇帝是个裁判,其实皇帝是个球员。

一登皇位,他的全部言行都要符合道德的规范,但是道德规范的解释却分属于文官。他不被允许能和他的臣僚一样,在阳之外另外存在着阴。他之被拘束是无限的,任何个性的表露都有可能被指责为逾越道德规范。

诸珰竦(悚)然:珰:代宦官帽子上的装饰物,借指宦官。诸珰:各宦官。悚然:形容害怕的样子。各宦官听后,都很害怕。

诸珰竦然

古时的社畜同样是结果导向,奉KPI为圭臬。

考成的主要标准乃是田赋之能否按时如额缴解、社会秩序之能否清平安定。扶植私人商业的发展,则照例不在他们的职责范围之内。

社会结构变更诱导科技变革,科技变革也能改变社会结构。总要有一个先动。

现代化的技术和古老的社会组织断然不能相容,要不是新的技术推动社会组织趋于精确和严密,那就是松散的社会组织扼杀新的技术,二者必居其一。

由此可见道德的力量已经碾压贫困带来的痛苦,贯彻这么一套强有力的道德规范,一定是费了无数精力,可惜努力错了方向。

财产所有权的维护和遵守契约的义务,不能在大量商业中彻底维持,却最有效地体现于农村中的租佃及抵押上。这些契约所涉范围虽小,其不可违背已经成为社会习惯,农村中的士绅耆老就可以保证它们的执行,只有极少数的情况才需要惊动官府。

皇帝的重要技能是用人,并用自己的能力驾驭他们,皇帝能力强时就可以制衡利用两方精英为自己打工,弱时就只能是傀儡,成为精英或杂碎党争的牺牲品。

一个精明的皇帝能够做到让大学士的票拟永远体现自己的意图而不发生争执,这种微妙的关系又少不了秉笔太监的从中协调。

不是不知道火器是好东西,奈何自己家产的东西规格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用不了!

有鉴于俞大猷的壮志难伸和火器的实际情况,戚继光所拟订的战术仅仅把火器的应用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他说:“火器为接敌之前用,不能倚为主要战具。”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著作观点敏感而不吐不快,也是不愿受束缚的一种完美表现吧。

李贽本人也早就预感到了这一点。他把他的一部著作题为《焚书》,意思是早晚必将付之一炬;另一部著作题为《藏书》,意思是有干时议,必须藏之名山,等待适当的时机再行传播。

[zhuó shēng] 提拔

擢升

明宦官学习之所,算是现在清北的级别了。 太祖定制,不许内侍识字,以防其干预政事,但未见只准用文盲为内侍的规定。其后又选通书算之小内史监典簿,掌文籍,与上述禁令矛盾。 永乐时,许教官入内教内侍读书,选内使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学习。自此以为常制,选翰林官四员为教习,内宫遂多通文墨。

内书堂

秉笔太监如此看来,算是人民网的编辑。

有些特别优秀的秉笔太监,其文字水平竟可以修饰出于大学士之手的文章辞藻。

蟒袍上绣蟒,蟒似龙而非龙。 皇家之龙五趾,四爪(趾)龙为蟒。 又名花衣、蟒服。

蟒袍

飞鱼服次于蟒服。 飞鱼并不是现在所说的那种海鱼,而是一种近似龙首、鱼身、有翼的虚构形象:类蟒,亦有二角。 所谓飞鱼纹,是作蟒形而加鱼鳍鱼尾为稍异,非真作飞鱼形。

飞鱼服

一品赐蟒服,二品赐飞鱼服,三品赐斗牛服,四五品赐麒麟服。 斗牛服补子乃蟒首牛角,头上双角向下弯曲如牛角状,一般为三品大员立下功劳,方才得天子赐服。

斗牛服

舆:车 肩舆:肩车,即人抬的轿子😄

肩舆

挈:带领。 比喻共相扶持。也形容父母对子女的照顾。

左提右挈

如今的法律如何平衡判决收益和司法用人成本?

法律如果以保护人权和产权作为基础,则一次诉讼所需的详尽审查和参考成例,必致使用众多的人力和消耗大量的费用。

享受过世间繁华,谁愿去忍受塞外寒风。

来自市井的人都属于狡猾无赖之徒。

丁忧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后世往往指用于拥有官吏身份之人。 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三年之丧这一原则。张居正照例报告丁忧,这使得万历大为不安

敢问如今募来的兵,还有几个淳朴可靠,不为谋生不谋高就而来?

在这个标准下招收来的兵员,都属于淳朴可靠的青年农民

郑贵妃之子立为太子,死后便可让相爱的人陪在自己身边。

当日皇帝想到这些,这大峪山的工程,就又和立储一事相始终而不可分割了。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他的所谓“良知”,是自然赋予每一个人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它近似于我们常说的良心。

宸(chén)衷独断:宸衷:帝王的心意。独断:不商量,独自做决定。帝王独自决断。

宸衷独断

yòu miǎn 1、赦免;宽恕。 2、出处、《北史·郭祚传》:“十年之中,三经肆眚,赦前之罪,不问轻重,皆蒙宥免。” 唐 元稹 《韦珩京兆府美原县令制》:“昔先王眚灾肆赦,则殊死已降,无不宥免。而受贿枉法者,独不在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妪神色变异,女愈疑。谓妪曰:‘明告所作,或可宥免,若犹有隐秘,撮毛尽矣!’”

宥免

向朝廷揭发检举失职官吏的罪状。

参奏

皇帝旨意不容质疑,很有可能张先生暗中透漏给大伴的消息就是让皇帝站在藐视皇帝的角度想问题,借皇帝之刀除二心之人。

他们的罪名不在于触犯首辅而在于藐视皇帝。

①鲁莽;轻率:用药治病,不可孟浪。 ②大而无当,不着边际:孟浪之言。 夫子以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庄子·齐物论》

孟浪

[sì hòu] 〈书〉以后。

嗣后

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 即便贵为九五之尊,命运在他身上也切的够深。

张居正不让他习字,申时行不让他练兵,那么他贵为天子并且在年轻时取得了祖宗的身分,对事实又有什么补益?

李牧就喜欢打这种一战定乾坤的仗。打赢了不是目的,打到对手再也不敢来才是目的。

戚继光穷追不舍,肃清了他们的根据地。这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使整个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日本各岛的来犯者,至此才承认在中国的冒险没有便宜可占,因而逐渐放弃了继续骚扰的念头。

朱厚照这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着实是可爱。

这项命令,四位大学士都不肯接受。其中有一位匍匐在地,泪流满面,说是宁可任凭皇上赐死,也不能做这种不忠不义的事情。正德对大学士的抗议置之不理,一切仍然按照原来的安排进行。在征途中,他又降下敕旨,封自己为镇国公,岁支俸米五千石。五个月之后,他又再次加封自己为太师。至此,他就成了他自己手下最高级的文官,位居大学士之上。

chì shū 敕,即敕命、敕谕。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敕最早是由西汉的戒书发展而来的。后经魏晋南北朝继承沿用,至唐宋元代敕书的种类有所增加。明清时期,敕的用途更为广泛,规格形式也更为完备。

敕书

大才小才庸才劣才,都是才,有才就能用,发现并使其发挥长处,并通过道德感化制约其短处。

首辅的最大贡献,则在于使各种人才都能在政府中发挥长处。大才小才,庸才劣才,全部如是。对他们起感化和领导的作用,即为申时行所称的“诚意”。

顺应时代方可生存。从不可能组建一支精锐的国家部队到可能组织一支精锐的个人军队,才是他的心血、功绩。

在抗倭战争中功绩最为卓著的戚继光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的将领,而是最能适应环境以发挥他的天才的将领。他所以获得成功的要点,在于他清醒的现实感。他看清并适应了当时的政治,而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这是在当时的环境里唯一可以被允许的方案。

正德是个好大哥,天天带着小弟们逍遥快活,而不适合当一个好皇帝。

在他的巡视途中,他和臣僚上下不分,以致巡抚在设宴时,他的席位竟没有筷子。事情发觉以后,臣僚们惶恐不已,他却认为不过是个笑话。有多少次他扔下饰有皇帝标志的专车专舆不坐,而去和别人挤在一部民用大车上。在他为祖母举行丧礼的时候,他看到地上满是泥水,就下令臣僚们免予磕头。

32抬大轿,分客厅卧室,算是当时顶尖豪华的房车了,配置火枪手仪仗队,行一千里,这才叫有排面!

直到后来,人们才知道元辅的坐轿要32个轿伕扛抬,内分卧室及客室,还有小僮两名在内伺候。

一人一辈子宰了这么多敌人,敢说这是一个文官??

按照当时的规定,一个军事领导人的军功标准是部下斩获敌人首级的数字,而谭纶一生中所获得的总数则达21500。

古代出郊迎宾,以示隆重、尊敬。

一律郊迎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寻。先成为伯乐,知道什么水平才算千里马,再去努力成为一只千里马吧。

戚继光之得以任福建总兵,也主要出于他的推荐。1567年,谭纶升任蓟辽保定总督,负有防御京畿的重任。不久他就提议把戚继光调到他的辖区中担任最高将领,当然也不会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

道德在文官战争里是核武,一旦被扣上道德有问题的大帽子,无论之前做了什么丰功伟绩都会被打掉,最终成善败恶。

技术上的争端,一经发展,就可以升级扩大而成道德问题,胜利者及失败者也就相应地被认为至善或极恶。

怨谤交集:怨恨非议

怨谤交集

zhōng chén 忠诚

忠忱

薄:接近,迫近,义薄云天是指形容某个人非常有情有义,正义之气直上高空。 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极其崇高。

上薄云天

皇帝摧毁了文官们苦心构筑的政治体系。这个体系以仙鹤、鹧鸪、獬豸等等标志、无数的礼仪磕头和“四书”中的词句堆砌而成。正德虽然没有用明确的语言,但却用实际的行动对它作了全部的否定。

为什么一个皇帝会放弃九五之尊而把自己降格到一个不识字的武弁的地位?

[biàn] (名) 古代男子戴的帽子。 (名) 旧时称低级武职。

武弁

温旨慰留:温旨:温和恳切的诏谕。对帝王诏谕的敬称。慰留:安慰留任。

温旨慰留

九边重镇是指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

华北九镇之一

圣躬不豫:帝不豫意思是帝王身体不舒适。皇帝的心情不好。一般是太监传化时用的,告诉大臣进去后小心点,当心吃不了兜着走。

躬不豫

1.错乱反常:寒暑~。 2.违背;背离。 3.离别;分离。

乖违

伯颜猛可,明代蒙古济农(亲王),历史上是统一蒙古几十年的达延汗,伯颜猛可打败了他的对手,统一漠南蒙古,被后人称其为蒙古的“中兴之主”。

伯颜猛可

看历史,明事理,前提是知道人物背景,明晰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师生关系是相当重要的线索。

何以这群“保皇党”当初在高启愚出题劝进的时候一言不发,今日张居正已经倒台则又振振有辞?可见他们也另有其“阴”。他们好几个组织者都是三辅王锡爵主持会试的门生,如果搞垮申时行和许国,即可以拥护王锡爵担任首辅。

宫女随便进的吗?不应该都会一些基础的吹拉弹唱?

一次夜宴上,他兴高采烈地传旨要两个宫女歌唱新曲。宫女奏称不会,皇帝立即龙颜大怒,说她们违抗圣旨,理应斩首。结果是截去了这两名宫女的长发以象征斩首。

自己提自己批可还行,若不是个忠臣做到这个位子上真的要亡国。

他所采用的方式是用私人函件授意亲信如此如此地向皇帝提出建议。这些建议送到内阁票拟,他就得以名正言顺地代替皇帝作出同意的批复。

皇帝一点都不好当,自身相比于皇帝,平民之乐尽现,而相反权利也是没有一丁点,各有各的活法,有舍才有得。

张居正又大批斥退皇帝的近侍,特别是那些年轻的活跃分子。他还自告奋勇承担了对皇帝私生活的照料,每天派遣四名翰林,在皇帝燕居时以经史文墨娱悦圣情。

鼙鼓pí gǔ, 是中国古代军队中用的小鼓,汉以后亦名骑鼓。古代乐队也用。

鼙鼓旌旗

明朝后期嫔妃等级: 一等:皇贵妃;二等:贵妃 三等:妃,有名号,某妃,视封号而定 四等:嫔,有名号,某嫔,视封号而定

还有数量更多的妃和嫔

端庄是及格线,美艳并不是最高标准,但是是虏获皇帝心的法宝,要多幸运才能得到皇帝的临幸,可以理解那些宫女的变态心理以及和太监的勾当。

其实以容貌而论,一般来说仅仅端正,惊人的美丽并不是选择的标准。至于她们的生活,那确实是值得同情的。皇宫里真正的男人只有皇帝一个

比喻有才华、有作为的人在难得的好时机聚合。

风云际会

明光宗朱常洛,以仁厚著称,朝野皆认为其将来可为明君。在位时间不到一个月(1620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这期间,明光宗在群臣的帮助下,也做了不少实事,比如:废矿税、饷边防、补官缺。 其地位不稳固,郑贵妃时时刻刻想要为朱常洵争夺储君之位,引发了两次妖书案,牵连众多大臣。而后,甚至有郑贵妃手下的两名宦官指使刺客,欲以木梃刺杀朱常洛,是为梃击案

此子被命名为常洛

溘(kè)然长逝:溘然:忽然,突然。称人突然去世。

溘然长逝

赍(jī)志以没: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

赍志以没

额手相庆,把双手合掌放在额上,表示庆幸。同“额手称庆”。

额手相庆

已经不再爱了的海大人和万历还要为了朝廷的面子厮守,奇葩。

由失望而终于绝望,都御史海瑞提出了七次辞呈,但每次都为御批所请不准。这一使各方面感到为难的纠结最终在上天的安排下得到解脱。

站在当时的背景中去看:前任的激进做法刚被万人捶,文官各个满腹怨气,京官京察时期坐立不安,皇帝精神状态也相当颓废,这时候再厉害的人能搞出什么正智业绩吗?处在这种背景,申时行维稳的做法收益最高,也不得不这样做。

这种恕道稳定了文官集团的情绪,也稳定了首辅自己的地位,他被众口交誉为老成持重,有古君子之风。

脸蛋是不可以吃一辈子的,还是要多读书哇,脑子里有多少知识,你才有多少分量。

郑氏之所以能赢得万岁的欢心,并不是具有闭月羞花的美貌,而是由于聪明机警,意志坚决,喜欢读书,因而符合皇帝感情上的需要。如果专恃色相,则宠爱决不能如此的历久不衰。

[ xià xì ] 1、缝隙;裂缝 2、嫌隙

罅隙

整饬(zhěng chì) 整齐有序;整顿使有条理,整饬纪律;端庄,严谨。

整饬

gào jié 指责人过失或揭人阴私; 告发

告讦

有嫌隙;有怨恨

有隙

我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九五之尊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二、三月,所以又称“春闱”。主考官多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担任。发榜在四月,正值杏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取中的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会试之后还要举行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会试

名词:蠹虫——书蠹 动词:蛀蚀;侵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笑而不语就是默认咯?而后继续笑而不语。这场景很是微妙。

他们奉承张居正有人主之风,而张居正竟敢含笑不语。

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自然有泥泞不堪的过程。 浑浊凌乱的结果,背后必然是狂傲无知的结果。

写历史的人既知道戚继光是一代卓越的将领,一位极端刚毅果敢的军人,也是一位第一流的经理、组织家、工程建筑师和操典的作者,则自然应当联想到假如他不精通政治间的奥妙,就决不可能同时做好这么多的事情。

一直以为,由于犯了种种“错误”动不动就被发配充军的人,真的打起仗来难道不会去对面投降倒戈嘛?

他的弟弟和两个儿子被送到烟瘴地面充军。

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

妥协的原则,是让先进的部门后退,使之与落后的部门不至相距过远。

虽是九五之尊、锦衣玉食、权倾天下,也难逃为现实所困的悲剧。年仅24岁的万历,在经历了十五年复杂的世道人心之后,他的心苍老了,疲倦了。或许在面对接下来一成不变的未来的时候,他感觉到了一种无力。这更多的是一种来自精神上的乏力。 人唯有充满力量、打起精神,才能点燃对未来的希望之火,才能推动人生前进的车轮。

他的爱妃郑氏生下皇子常洵,也并不能给他多少安慰。接近他的人可以看出,皇帝陛下正在越来越感到生活的单调和疲劳。上一年,他主持殿试,试题的内容是“无为而治”,他对生活的厌倦已经越出了内心世界而要开始见诸行动了。

手段不重要,让将领士兵们听话,重要的管用。

要是主将不用宗教迷信的因果报应作为规劝,还有什么其他办法辅助军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