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of 经济解释(卷1)

科学说需求

Posted by Enovace on October 14, 2021

献言

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科学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证实了。

第一节:现象必有规律

我们知其然,但不一定知其所以然。既知其然,就很想知其所以然,这是人的好奇心。我们要作解释,科学也就由此而起。

主观的现象受到客观的认同、共信,是科学的一个基础。

科学的第二个信念,是前文提过的:所有被众所认同的现象,都是有迹可寻,有规律的。某些现象的规律,要经过很大的努力才能发现或证实。

第三个必需的信念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一定要坚信任何事情的发生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主观的现象要被众所认同,须有固定的规律,而其发生或出现,是必有原因的。这些是科学的必需条件。

第二节:事实不能解释事实

科学的一个用途,是将现象分门别类,作有系统的安排。

除非经过理智的考究与阐释,我们不可能从事实中学得些什么。这也教训了我们,使我们知道最鲁莽而又虚伪的,是那些公开声言让事实自作解释的理论家;或者无意识地,自己在幕后操纵事实的选择与组合,然后提出如下的推论:在这之后,所以这就是原因。

第三节: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

一个特殊得只能解释一个现象而完全不能伸展到其他现象去的理论,毫无一般性的功能,解释力小之又小,其代价是太大了。被事实推翻了的理论可以挽救,也往往应该挽救,但不应该付出过大的代价。代价是否过大的衡量准则,是要基于一般解释力的大小。大小有程度之分。我们不应该见一个理论的解释力不够广泛就放弃它——今天不够广泛的理论,明天可能有较广泛解释力的取而代之,但在此之前,不够广泛的理论可能是最有用途的了。

科学的进步,不是因为对的理论替代了错的,而是有较广泛解释力的,替代了较狭窄的。

套套逻辑有一点可取特色:它有极大的一般性。假若我们能把范围加以约束、收窄,有时可以促成一个有内容的——可能错的——理论,其解释能力之强,令人拍案。

第四节:可能被事实推翻的重要性

推测现象的发生与解释现象是同一回事。推测可能被现象推翻,但却没有被推翻,现象的发生证实了推测,那么这现象就算是被解释了。

验证一个理论含意的方法,是以事实反证。这点重要。要验证下雨必定有云这个含意(验证A→B),是要以没有云就没有雨(Not B→Not A)的事实作反证。以没有雨就没有云(NotA→Not B)来验证,是一个常见的谬误

道理是很简单: 下雨了(A)则 有云(B), 那么没下雨(Not A)则 没有云(Not B)就是谬误; 难点在于区分谁是A谁是B。

“A→B,所以Not A→Not B”这个谬误

第六节:非事实与无限制

有解释力的理论往往起于抽象的思想,以某些非事实的假设入手,然后经过逻辑的推理,引申出可以被验证的含意

正确的处理方法大为不同。我们要说:假若需求定律是对的话,那么依照逻辑推理,在某一种可以观察到的情况下,“甲”的发生会导致“乙”的发生,而“甲”与“乙”都是可以被观察到的事实(这就是本身不可以被验证的需求定律所推出来的可以被验证的含意)

在科学方法上,附加的情况叫作验证条件(test conditions),经济学称局限条件(constraints)

有现象限制因而肯定,也从而获得可能被否定的含意,叫作均衡(equilibrium)

第七节:理论的真实性

抽象的概念当然不是事实,要说“理论”并非真实是可以的。但有解释力的理论,其最终目的,是要牵涉到事实的验证或推测那方面去。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有实用性的理论是有其真实性的。

有如力学中经常预设的“忽略摩擦力”。

第三种非真实,也是由简化而起。世界很复杂;简化的假设(与思想上的抽象假设不同)是必需的。

验证条件的假设一定要有迹可寻,无论怎样简化,也一定要与世界的真实情况大致吻合。

科学理论,一定有验证条件的,否则就没有解释力了。

除了无可避免的简化,验证条件一定要有其真实性。

经济学上,局限条件(验证条件)的真实调查与简化,是忠于经济解释的最艰难的过程。

第八节:经济科学的方法

抽象理论与真实世界的转接中的实证方法

在《经济解释》中提到均衡,我的意思是有足够的约束,找到了可以被推翻的假说,不是说一些可以观察到的均衡点。

经济解释的假说及验证,永远是从局限条件的变动入手,也即是从验证条件的变动入手了。说甲的出现含意乙的出现,其实是说甲的变动会导致乙的变动。

推测与解释是同一回事,但有事前与事后之分。推测是先见到局限的变动而推断什么现象会跟出现;解释是见到现象的出现,而追溯是什么局限变动促成的。逻辑的结构一样,所以推测与解释相同。

多个香炉多只鬼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科学是冒险游戏。对行为的约束力愈大愈妙,但绝不可伸展到被推翻的领域中。科学高手会胆大心细,作大胆的假设,细心的体会,把约束行为的武断推到仅仅不被推翻的边沿去。

第一节:个人作决策

经济学上的第一个基础假设是:“个人”(individual)是所有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

经济学的第一个基础假设,是个人作决定,作取舍。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经过选择的。究竟是否明智,是否有理性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假设人会作选择。究竟在事实上人的任何行为是否因选择而起,抑或是漫无目的、盲目而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一贯地遵守这个假设或公理。

经济学的第一个公理是任何人的行为,都是由个人作出可以被推测的选择(predictable choice)而起。这是公理,是经济学一个基础假设,不管是对还是错,是不能有所争议的。

第三节:自私是一个约束

若作推测,检验条件可以是假设; 若作解释,约束条件可以是事实。在捐款可免税的情形下

第四节:人的自私本质

“自私”可以有四种看法。斯密认为是被逼出来的;阿尔钦虽然一贯地以“自私”作为基础假设,但也认为白痴乱来也会有同样的效果;道金斯说是遗传的。我自己没有什么关于“自私”的发明,但一向坚持理论以简单为上。我的选择是把自私作为一个基础假设

第五节:结论

凡是多过一个人需求同一经济物品,竞争必定存在。

第三章:缺乏与竞争

两个基础假设:(一)每个人的任何行为,是个人的选择,而这选择是可以被推测的;(二)在局限约束下,每个人都会一贯地争取最大的私利。

第一节:物品的定义

凡是有胜于无的东西,不管有形或无形,都是物品——“有胜于无”是经济学上的“物品”定义。

物品的定义是有胜于无,而在有胜于无之中,有一大部分是多胜于少的。“多胜于少”是经济物品的定义。这定义中的“胜”,是客观的。假若我们将五两黄金分为两份,一份三两,一份二两,由人随意选择,被选的那份是三两,黄金就是经济物品了。两相比较,被选取的那一份就算是较为优胜了,究竟是好还是坏,是否有益身心,却无关宏旨。

第二节:什么是缺乏

“多胜于少”是经济物品的定义,也是“缺乏”(scarcity)的定义。那是说,凡是经济物品,都是缺乏的、不足够的。

所谓“不足够”,其供应量的多少不一定有关系。例如,好的鸡蛋比坏的多,但好的不足而坏的却有余。好的鸡蛋人们需求甚殷,故此不足;坏的呢,我们避之唯恐不及,没有需求,所以有余。

物品没有需求,天下不会有“有胜于无”这回事;而若非供应有限,“多胜于少”就谈不上。“缺乏”是因为在需求下,供应有限而引起的。人的需求量增加,再多(但仍有限)的供应也会愈形缺乏;人的需求量减少,有限的供应可能被认为是不缺乏的。那是说,缺乏的程度,是以相对的需求来决定的。

在市场上,我们要付的代价是价格(price)。所以我们可以说,凡有价格的物品都是缺乏的,不足够的。一些社会——比如极端的共产社会——市场不存在,没有价格,但代价(sacrifice)还是要付出的。所以我们又可以说:没有价格的物品也可能是经济物品,它们是缺乏的——既然缺乏(既然人们需要多一点),代价也就无可避免。

第三节:竞争的本质

垄断及专利只不过是压制了某一种竞争,但增加了另一种竞争。例如,人们会在竞争中夺取垄断或专利权,也会在被垄断了(或有专利权)的市场内,以相近或可替代的产品竞争图利。

第五节:竞争准则的含意

移动速度快者胜,是准则,不能开车只能跑,是规则。在田径赛中,速度的快慢决定谁胜谁负。速度是田径赛中决定谁是优胜者的准则。假若这赛事没有游戏规则,指明什么行为是犯了规例,那么速度这个准则就不容易成立了。

规则,是为了更好(更公平、更有效、更准确)地协助准则的成立。

定胜负的准则所决定的,是人类以竞争来解决的问题,而游戏规则只不过是协助准则的成立而已。

一般而言,浪费是指有其他办法,或用其他资源使用的分配,可使社会的财富或收入增加,但这些“其他”办法却莫名其妙地不予采用。

第六节:经济分析与价值观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结论或结果没有好坏善恶之分,故人们作为科学家分析事情时不应加入主观意愿的价值观。所以有时人们认为科学冷酷无情,其实客观到极致,也便是无情。假若我说饥寒交迫是坏事,是不好的,我是站在人的立场,主观地说话,不是基于客观的经济分析。当然,我有权利作这样的主观判断,因为我有人的权利,但这权利是不须有经济学的训练才能得到的。

有时,一些经济学者没有说什么是好是坏,却使外人认为他是作了这种判断。例如,我说以市价为准则可以增加生产,不少读者会认为我说以市价为准则是好的。但我可没有这样说。读者以为我是说过了,因为他们认为增加生产是好事。

第七节:经济学的范畴

一、已知局限条件(constraints)或游戏规则(即产权制度或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划分)的情况下,推断竞争准则是什么; 二、通过已知的竞争准则,推断人的行为; 三、解释游戏规则是怎样形成的。经济学的范畴包括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