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of 一课经济学

Posted by Enovace on May 10, 2021

新版序

本书是为了强调一般性经济学原理,强调忽视这些原理会受到的惩罚,而不是去探讨某项法律的危害。

第一版序

所有主要观点并非作者原创,写书确实可以这样。其中涉及的所有主要观点并非本书原创。本书在于揭示那些所谓精妙的创新和进展实际上只是复活了旧时谬误,进而印证“忘却历史意味着重蹈覆辙”这句格言。

三人成虎,兼听则明。

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揭露某著作者所犯下的具体错误,而在于揭露那些最常见、最普遍、影响力最大的经济学谬误。谬论一旦流行开来,就无从追究其始作俑者。

第1章 关于这堂课

尽管有些公共政策从长远来看惠及所有人,但很多惠及某个群体的政策是以牺牲其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的。

正如现在发生的,以前人们只考虑人太多该怎么办,从没想过如果人太少会发生什么。

人们总是只看到某项政策的即时影响,或者只看到对某个特殊群体产生的影响,而不去探究其对所有群体产生的长远影响。这就是忽视间接后果的谬论。

时间影响上覆盖当下和未来,研究对象上兼并个体和群体。

经济学的艺术在于,不仅要观察任何行为或政策的即时影响,更要考察其比较长远的影响;不仅要关注政策对某个群体产生的影响,更要追踪其对所有群体造成的影响。

所有谬论出自两大主要谬论:一个是只看行动或计划的即时影响,另一个是只看特定群体所受的影响而忽视其他群体。

煽动者和坏的经济学家,都只说出了一半的真相。他们只谈某项拟议政策的即时影响,或者只谈其对单个群体的影响。

第2章 破窗谬论

灾难不能促使经济发展,所有的利好都是从其他水坑流过来的利空。人们总是只看到眼前所见的东西。

第3章 战祸之福

战祸之福的谬误是把需要和需求混为一谈。需要和购买力叠加,才是有效的经济需求。这只不过是我们所熟悉的老朋友——破窗谬论换了一件马甲变得极度臃肿而已。不过这一次,它有一大批相关的谬误支撑。它把需要和需求混为一谈。战火摧毁的东西越多,世界就会变得越贫困,战后需要的东西也就越多,这一点毋庸置疑。

经济学推理中最常见的许多谬论,源于人们倾向于将“国家”当成抽象的集合名词去思考,而忘记或忽视了组成它并赋予它意义的个人。

供给会创造需求,因为归根结底供给就是需求。人们把自己生产的东西供应给他人,其实是为了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单纯的通货膨胀——也就是发行更多的货币,造成工资和物价上扬——看似创造了更多需求,但从实际物品的产量和交易量来看并非如此。 显然,生产力被摧毁多少,实际购买力就会被摧毁多少。

只有在制造商的厂房、设备因为老化、过时,净值接近于零或负数,到了不得不找人拆除或者订购新设备之际,炸弹刚好在这一刻落下,帮忙摧毁了现有厂房和设施,结果才真的对该制造商有利。

大肆破坏具有价值的任何东西都会造成净损失、不幸或灾难。个别特殊情况下或许有这样那样的补偿性利益,但从总体上看,这种破坏绝不是恩赐或福音。

第4章 公共建设工程意味着税收

除了大自然的馈赠之外,我们取得任何东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政府即将或者最终要支出的每一元钱,都必须通过征税来弥补。

原本建桥是目的,就业是手段。 当两者互换,手段成为了目的时,就会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

但如果是为了“提供就业机会”而建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当以提供就业机会为目的后,有无兴建桥梁的实际需要就会成为次要问题。这时,“工程”就得无中生有。政府不再只考虑哪里必须建桥,而是开始自问自答:桥可以建在哪里。政府能够想出貌似可信的理由来说明为什么需要再建一座桥,把河东和河西连接起来。没过多久,这座桥就非建不可了,那些对建桥必要性提出质疑的人,则会被认为碍手碍脚和不识时务。

工程越是铺张浪费,耗费的人力越多,就越能达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这个目标。

第5章 税负抑制生产

税负占国民收入的比率越高,私人生产和就业受到的抑制就越大。等到总税负大到超过能够忍受的限度时,寻求不会抑制和搅乱生产的税收机制就会成为一个无解问题。

第6章 政府信贷扭曲生产

私人提供贷款与政府提供贷款这二者有根本的不同。每个私营放贷者都是在用自己的资金承担风险。

理贷款业务,那政府根本没有必要

银行家只是把借款人的资产或信用从流动性较低的形式转换成流动性较高的形式而已。

当政府向企业提供贷款或补贴的时候,其实就相当于对经营成功的私人企业征税,然后拿钱去扶持经营不善的私人企业。在某些紧急状况下,这么做或许可取

第7章 诅咒机器

单就暴乱者对于当下和未来的考虑来看,他们抵制机器是合乎理性的。

作家乔治·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说过的一句话:忘记历史的人将重蹈覆辙。

与电梯里搬个凳子按按钮的工作没什么两样。

根据这个规定,建筑工地“往往雇用一名终日无所事事的人,整天翻报纸、玩纸牌,其工作就是在上下班时按一下电源开关”。

正因为资本家有了超额利润,相应的社会利益才得以体现。这位制衣商只有三种途径用掉超额利润,并且有可能在三个方面都分配一些资金:(1)用超额利润扩大生产,购置更多的机器,生产更多的大衣;(2)将超额利润投资到其他行业;(3)将超额利润花掉,增加个人消费。无论他把利润用于哪个方面,都会增加就业机会。

机器带来的实际功效是促进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增加经济福利。从没有什么绝招让人人都有工作可做,即使(或尤其是)在最原始的经济中也是如此。

古典经济学家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能观察到间接后果,即他们关注特定经济政策或经济发展对整个社会的长期影响。但是他们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注重长期和全局,有时反倒无视短期和局部效应。他们往往会轻视经济发展对特殊群体的即时影响,甚至根本不放在心上。

第8章 摊享工作机会的企图

乍一看结论是对的,但细想想,若是多雇佣的那名泥瓦匠去买这件羊毛衫呢? 本质上不是国家少了这件羊毛衫,而是户主自己少了,户主的财富被迫转移到了那名本不该雇佣的身上,相当于强迫给了他一件羊毛衫。由于他解决卫生间漏水问题多花了一份冤枉钱,他决定不买自己想要的新羊毛衫。“劳工”并没有捞到更多好处,因为每天多雇用一名多余的泥瓦匠,而一名羊毛衫编织工或编织机操作工就会在这一天失业。户主的处境也因此变得很糟糕。户主本来可以修好管漏并拥有一件羊毛衫,现在卫生间是不漏水了,却没了羊毛衫。如果我们把这件羊毛衫算作国家财富的一部分,那么整个国家就少了一件羊毛衫。这就是靠采取不合理的劳动分工来增加就业的最终结果。

只要还有人的需要或愿望尚未得到满足,能做的事就没有止境。在现代交换经济中,当价格、成本和工资彼此之间呈现最佳关系时,市场所创造的工作机会最多。

第9章 遣散军队和裁减公务员

作者默认公务员都是寄生虫。。我也认为绝大多数老爷们都是寄生虫。他们不再是社会的寄生虫,而成为有用的人。

如果留用一批公务员只是为了保住其购买力,而找不出其他更有力的理由,那就表明应该把他们从政府机关中剔除。

第10章 盲目崇拜充分就业

就业只是手段,生产才是目的。

文明的进步意味着就业人口的减少而非增加。

第11章 关税“保护”了哪些人?

亚当·斯密的立论大致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命题:“在任何国家,人民大众的利益总在于而且必然在于,向售价最低廉的人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物品。”

关税谬论都源自只看单一关税税率对一群制造商造成的即时影响,而忽略了由此对全体消费者和其他所有制造商造成的长期影响。

关税所导致的购买力转向一定会给那些生产效率高的制造商造成损失。

第12章 出口的驱力

只看某项政策对某个特殊群体产生的即时影响,而没有耐心或智慧去考察该政策对每个人造成的长远影响

对外贸易带给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最终并不在于其出口,而是在于其进口。是进口,让一个国家的消费者能以比国内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外国的商品;是进口,让他们买到国内制造商不生产的商品。

一个国家需要出口的真正理由是为其进口买单。

第15章 价格体系如何运作?

本书的主张可以概括为:在研究任何经济政策提案的效果时,不仅要考察提案带来的即时结果,也要看其长期结果;不仅要探讨其主要后果,也要探讨其次要后果;不仅要看其对某些特殊群体的影响,还要看其对所有人的影响。由此得出,只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点的做法不过是自欺欺人,例如先前讨论的那些做法,只关注某个行业发生的事情,而对所有行业发生的变化不加考虑。但是,恰恰由于人们一贯的思维惰性,总是把特定行业或进程加以孤立、单独探讨,所以就造就经济学的主要谬论。这些谬论不只充斥在利益集团聘请的发言人的言论中,就连一些颇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也因为其论调深刻而时常提及。

人们的需要和要求及其轻重缓急千差万别,如何解决劳力和资本用在哪里的问题?解决之道正是通过生产成本、价格和利润三者间不断变动的交互关系来进行。

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而需求由人们想要拥有某种商品的渴求程度,以及人们必须用来交换的东西所决定。部分供给确实取决于生产成本。但一种商品已经发生的生产成本却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商品价值取决于现在发生的供需关系。但是企业家对于一种商品未来生产成本和市场价位的预期,将会决定那种商品未来的生产数量,这种预期会影响该商品未来的供给。因此,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其边际生产成本总是趋于彼此相等,但并不是由边际生产成本直接决定价格。

生产成本其实可以定义为:为了生产某样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事物

第16章 “稳定”价格

现代经济中,这些风险主要是由专业投机商担负的。一般来说,投机运作越成功,专业投机商对农民的帮助越大。因为投机商获利越多,表明他预测未来价格的能力越强,也就是说,他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测越准确,价格波动就会少几分剧烈和偏激。

第17章 政府管制价格

限价限购不能从根本上上解决房价高涨,想要卖地收入还想心系民生,那就索性多卖点地,多造几个城,多配套几个基础设施,把优质供给做起来,需求得到平衡自然就控制得住房价。如果政府暂不采取其他措施,最高限价将造成受控商品的缺乏。但这恰好与政府监管部门的本意背道而驰。因为被选定的限价商品都是监管部门最希望其保持充足供应的商品。然而监管部门限制了此种商品生产者能赚取的工资和利润,却没有限制奢侈品或半奢侈品生产者的工资和利润,这样做其实是在打击限价必需品的生产,从而相对刺激了非亟需商品的生产。

补贴的钱必须有人买单,绝大多数时候是全体纳税人。

被忽视的一点是补贴的钱必须由某人买单,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整个社会不付出就有收益。

控制一个人生计的权力就是控制一个人意志的权力。

如果不想房地产崩盘,那么放开限购限价是必要的。但出于经济安全,限贷可能也是必要的。

实行最高限价的根本依据是什么?首先是误解了导致价格上涨的原因。价格上涨的真正原因是商品匮乏或货币过剩。法定价格上限根本无法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刚刚已经看到,这只会加剧商品短缺。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多重的经济角色。每个人都是生产者、纳税人,也是消费者。他所支持的政策,取决于当下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因为他有时是矛,有时是盾。作为生产者时,他希望涨价(因为顾及自己提供的服务或生产的产品);作为消费者时,他希望最高限价(因为顾及自己的钱袋)。作为消费者,他可能主张或者默许政府实施补贴;作为纳税人,他反对政府实施补贴。

利用政治力量操纵价格注定得不偿失;而因为管制价格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和破坏就业与生产,结果则更加得不偿失。

第18章 房租管制的后果

房市泡沫貌似真的只有把限价限购打开,而只控制限贷一个。放开只会暂时冲高,可能翻个两三倍?但后面就会回归供给和需求的经济学定理了。现在看这样也行不通,民怨不可能压得住。此时取消房租管制,要租户转而支付高租金,就会引起非常强烈的反对,痛斥取消管制的邪恶用心。

房租管制越是不切实际、不公正,取消管制在政治上的可行性就越小。

政府把法定房租压得远低于市场价位,人为增加需求的同时,却限制了供应的增加。因此租金上限越低,出租房源的供应越可能出现持续的“匮乏”。

管制手段越严厉、实施时间越长,它的反作用就会越大。

第19章 最低工资法

最低工资法越激进,其试图照顾的劳工数量越大,其试图拉动的工资涨幅越大,导致其弊大于利的可能就越大。

规定开出过低工资就算违法并不能使雇员的劳动价值一定够得上最低工资标准。法律只不过剥夺了人们依靠自身的能力和条件挣到相应工资的权利,同时也剥夺了社会享有这部分人力所能够提供的廉价服务。

“垄断”公司在形成过程中必须以高工资从其他行业吸引员工。形成垄断之后,理论上它的工资率涨幅可以不如其他行业,并以“低于标准”的工资招募特殊技能的人才。但是只有这个行业(或者该公司)陷入困境或者萎缩,这种情况才可能发生。如果它所处的行业正在兴盛或扩张阶段,就必须继续用比较高的工资才可能扩增其员工人数。

我们没办法让大家分得的东西比大家创造的东西还多。从长期来讲,我们也没办法让全体劳工工资长期高出他们创造的价值。

政府政策不应该给雇主增加更多的负担,而应该鼓励他们创造利润,鼓励他们扩张经营,通过添置更新、更好的机器来提高劳工的生产力。也就是说,不要限制资本积累,而要加以鼓励,并以此来增加就业、提高工资。

第20章 工会真的能提高工资吗?

工会能起到的核心作用是改善自身所在领域的工作条件,并且确保工会会员所提供的劳务能够达到实际市场价。

罢工者们实际上是在据守其特权地位,使用强力来维护其相对于其他劳工的特权。

严重的失业意味着产品产量更小、国家更穷和每个人能拥有的东西更少。

工会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为会员争取到货币工资调增(雇主为此牺牲一部分利益,非工会劳工则牺牲更多),然而工会却根本没有办法长期为全体劳工提高实质工资。

第21章 “有足够的钱买回商品”

功能性价格是指能够鼓励最大产量和最大销售量的价格。功能性工资是指能带来最大就业量和最高实质总薪资的工资。

任何迫使价格高于或低于均衡水平(自由市场总是倾向于使之趋于这个水平)的企图,都将导致就业率和生产量缩减到低于它们应有的水准。

能决定产品分配的是价格、工资和利润这三个因素。最好的价格并非最高价格,而是能促成最大产量和最大销售量的价格。最好的工资率也不是最高的工资率,而是能达到充分生产、充分就业和最大的持久稳定总工资的工资率。不论从业界还是从劳工的角度来看,最好的利润不是指最低的利润,而是能够鼓励更多人投资、创业,更多人成为雇主,或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利润。

如果我们想使经济运转只为某个群体或某个阶层利益服务,最后一定会伤害或损毁所有人的利益,包括我们原本想要照顾其利益的那些人。经济必须为每一个人的经济利益运转而服务。

第22章 利润的功能

利润却是最招致敌意的一种收入。我们用奸商(profiteer)一词,贬斥那些获取可疑暴利的人,但是找不到“奸工”(wageer)或“奸亏”(losseer)等名词。